士異久居深宮。薊王恪守君臣之禮,未曾有半分逾越。多年前,自遷居王城。太妃便時有相問。士異皆託言婉拒。眼看年歲漸長,後宮佳麗日眾。若再行瞻前顧後,待後宮人滿,恐無一席之地。
家中長輩亦時常來函,字裡行間,又何必多言。今漢國祚將盡。能再續國祚,三興漢室者,又何必多此一問。
所謂“近水樓臺先得月,向陽花木易為春”。又說“陰陽互根”。婦道人家,總歸要“向陽而春”。薊王為人磊落,至剛至陽。此時還不負陰抱陽,締結連理,更待何時。
交州士氏,若能與薊王結親,當再興二百年矣。
今年開春,太妃又問。士異再難推脫。太妃喜告薊王,遂有今日朝上之事。如前所說,士異乃近臣,知曉薊國內外諸情,如何能輕放出宮。
此去交州提親,當乘海船。
劉備請二叔出面,主簿孫乾相陪。攜重禮,揚帆出海。順下交州不提。
正因滎陽,東有鴻溝,北臨大河,南望京索,西接洛陽。為南北綰轂,東西孔道。通行四方,皆要經由此地。故曹操等人,才會在此相會。
也正因其地勢險要。黃巾餘孽才欲奪此地。以為先手。
時人皆知。楚漢相爭時,高皇取敖倉之粟,扼項羽於滎陽東,終以鴻溝為界,中分天下。進而四面楚歌,一統天下。
換言之。暗中策劃的“滎陽之戰”,極有可能是黃巾餘孽後續計劃之“起手”。茲事體大,故須由“神上使”親自出馬。
時局暗流洶湧,一觸即發。州郡竟一無所知。只有一個可能。滎陽當地官吏,多裹挾其中。刻意隱瞞不報,故州郡未知。
萬幸。機緣巧合之下,曹操等人已有所覺察。
依服虔所言。年前,滎陽多有流民湧入。所操口音,乃出荊襄。其中多有奉黃老者。散居縣境,四處乞食。如蝗蟲過境。縣吏恐聚而生事,於是盡數驅趕境外。後一干人等,紛紛前往敖倉乞食。亦有部分心懷叵測者,暗中潛伏,相互串聯,陰懷不軌。
服虔家中老僕,幼子便被裹挾入夥。早出晚歸,行蹤詭秘。後為服虔所知。雖語焉不詳,然以服虔之智,又豈能不心生警惕。於是暗加留意,漸有所獲。遂知曉“神上使”張曼成,竟潛伏入境。
滎陽扼守要衝,兼有敖倉之糧。再加流民散佈,便於舉事。細思極恐。待雪花路開,這便輕身北上,一為尋訪故友,二為遷居闢禍。
不料在都亭僦車時,與何苗等人偶遇。
“虎牢關上,駐有三千精騎。守將乃騎都尉丁原。麾下多幷州狼騎,驍勇善戰。黃巾餘孽如何敢在此地起事?”何苗猶不能全信。話說,先前幷州刺史丁原剿賊不利被黜。除為騎都尉,屯兵河內。先帝崩後,奉大將軍命,駐守虎牢關。謹防關東逆亂,奔衝京畿。
虎牢關,乃洛陽東部門戶。此關南連嵩嶽,北瀕大河,山嶺交錯,自成天險。大有“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”之勢。今漢以來,曾多次修繕。建武元年更名“成皋關”,先帝中平元年,又改“旋門關”。因在汜水之西,時人亦稱汜水關。
曹操亦點頭道:“虎牢距滎陽縣城,不足五十里。狼煙一起,瞬息可至。擇此地起事,智者不為。”
孫堅一語中的:“敖倉之糧。”
“濟水又東經敖倉北,其山上有城,秦置敖倉其中,故曰敖倉。”敖倉始建於秦,廢止於宋。因地處咽喉,儲糧巨大,在秦漢時,尤顯重要。
“洛陽有武庫、敖倉,當關口,天下嚥喉。”
《漢書·孝安帝紀》:“(永初七年)九月,調零陵、桂陽、丹陽、豫章、會稽租米,賑給南陽、廣陵、下邳、彭城、山陽、廬江、九江饑民;又調濱水縣谷輸敖倉。”《東觀漢記》:“濱水縣彭城、廣陽、廬江、九江谷九十萬斛,送敖倉。”
正因系天下安危,舉足輕重。故兩漢以來,朝廷專設“敖倉令”一職,掌敖倉。前漢時,敖倉官屬大司農,今漢改屬河南尹。
河南尹何苗,正是敖倉令上官。
“現任敖倉令,乃是何人?”曹操試問。
“陳宮,字公臺。乃東郡人氏。”豈料何苗竟知曉。
“此人似有耳聞。”曹操亦覺熟悉:“敖倉令並非顯官,又遠在京畿之外,叔達因何知曉倉令姓名。”
何苗皺眉一笑:“此人常直言上書,直指時弊。亦多有獻策,字字……珠璣。某不厭其煩。然政績常列第一,故而知名。”
“原來如此。”既是東郡良吏,此去東郡的曹操,遂暗中留意。
孫堅又道:“年前,薊王冬季興兵,攻滅黑山。張燕等人分兵逃竄。一支或已南渡。欲取敖倉,亦未可知。”
“裡應外合,聲東擊西。”曹操幡然醒悟。
“敖倉周遭山谷,餓殍遍地。若黑山賊開倉放糧,必有流民裹挾入夥。”孫堅當機立斷:“速去敖倉,遲恐生變。”
“文臺且慢!”略作思量,曹操遂衝何苗言道:“虎牢關上有三千狼騎。叔達與公路,速去借兵。我與文臺,先往敖倉一行。”
“城中又當如何?”服虔忙問。
“先生萬勿聲張。張曼成戰敗而逃,不知為慮,此來必為疑兵,壯大聲勢。料想,並無力攻掠縣城。黑山賊,才是大患。”曹操安慰道:“先生,且與叔達、公路同往虎牢。不日當見分曉。”
“如此,曹輕車、孫校尉保重。”服虔長揖及地。
“保重!”聽聞去虎牢借兵,何苗頓覺心安。神色自如,豪氣自生。
“保重!”五人就此別過,兵分二路。
幾乎同時。
一輛牛車,慢慢悠悠,駛出滎陽北門。
僦車童子尚未及冠,舉手投足,卻頗有英氣。下意識回望,見城頭友人仍揮手送別。這便問道:“既是訪友,先生何故來去匆匆。”
“君子淡以親。元直莫非不捨。”車內有人笑道。聽聲,似頗為老邁。
“乃先生故交,與我何干。”少年言道。
“諸事已畢,自當早歸。”車內人嘆道:“四戰之地,大亂將至,不可久留。老叟弱少,此時不走,更待何時。”
“先生何以知之?”少年將信將疑。
“天機不可洩露。”車內人深長一笑。
本章已完成!